
供給側改革首次亮相政治局會議
發(fā)布時間:
2015-12-15 12:00
來源:
12月14日深夜,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號“俠客島”發(fā)文《“供給側改革”首登政治局會議》。
文章指出,12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是中央經濟工作會之前的最后一次。以研究2016年經濟工作為主題的本次會議,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在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從中,可以讀出思路,更可以讀出趨勢。而要理解高層的主要思路,只需一個關鍵詞:“供給側改革”。
文章認為,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國務院常務會到中央政治局會,從國內到國際,“供給側改革”的頻繁出現,讓人可以推測,在接下來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這個詞基本上將會沒有懸念地出現。
文章稱,無論是“4萬億”的刺激計劃,還是降息、降準等宏觀調控,都屬于需求管理。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卻不同于此,他們認為,得靠結構性改革。最關鍵的點在于,在新常態(tài)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商界,都需要從過去三十多年的傳統(tǒng)發(fā)展思路中走出,清醒意識到一味地上項目、官商勾肩搭背地“利益共生”、或者是排浪式地追隨潮流而動,已經不可能適應這個時代,更遑論引領這個時代。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給出政策,讓生產要素往更加需要的地方去流動。
文章總結,這就是真正的趨勢,也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方向和信號。
頻繁
實際上,這一新鮮的經濟學術語,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頻繁地出現在高層講話當中。
時間拉回到11月。11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召開,會上首提“供給側改革”,這也是這詞首次出現在中央級別的會議當中;隨后,G20峰會、APEC的演講中,習近平也提到這個詞,并且將其視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藥方;同月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供給側改革也同樣出現。
從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國務院常務會到中央政治局會,從國內到國際,“供給側改革”的頻繁出現,讓人可以推測,在接下來即將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中,這個詞基本上將會沒有懸念地出現。
然而,如九三學社前中央副主席賀鏗所言,這個觀點提出來之后,“媒體好像關注不夠,經濟學家似乎還無動于衷”。
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今天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出來之后,很多媒體抓取的點都是“化解房地產庫存”。事實上,只要聯(lián)系前后文就可以知道,在化解房地產前后提到的三點,本就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上習近平談供給側改革時說到的四個方面(化解產能、企業(yè)減負、防范金融風險)之一.
所以,問題來了:供給側改革究竟是什么意思?
供給
經過對比,詞義可以有更清晰的呈現。
與供給側相對的是需求側。其實,這也是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管理的主要思路:需求管理。用大家更熟悉的詞語表述,那就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實際上都屬于需求側。
無論是“4萬億”的刺激計劃,還是降息、降準等宏觀調控,都屬于需求管理。這一經濟管理的思路認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在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種方式刺激需求,拉動經濟,這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供給側改革的思路卻不同于此——他們認為,繼續(xù)單純通過“三駕馬車”的需求側管理刺激經濟,空間有限,必須將目光鎖定在供給與生產端,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
OK,說人話就是,只靠刺激不行,得靠結構性改革。
結構
其實,只要看看現實就知道。中國人出國買什么?物質層面,有包包、奶粉、化妝品、藥品、馬桶蓋、電飯鍋;非物質層面,則有教育、醫(yī)療、旅游等服務。這些東西中國有沒有?有。但是有沒有高端的、趕得上國外品質的?少,甚至沒有。
于是,這就出現了深刻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中國早已是世界制造業(yè)大國,貿易量也穩(wěn)坐世界頭把交椅;但另一方面,產品的檔次不高,低端優(yōu)勢如衣服箱包玩具等大量滯銷,還有鋼鐵等一堆過剩產能;無論是中西部的教育、醫(yī)療等社會服務,還是中國人需求強烈的優(yōu)質產品,都無法得到有效供給。這一情況,放到房地產、金融等領域,同樣存在。
而這一切,僅靠投資、出口等因素是很難解決的,近年來中國的進出口下滑、投資增速下滑已經凸現了拐點的到來。而供給側的潛力則是巨大的:手機出現之前,人們對此沒有有效需求;智能手機、蘋果出現之后,帶動的大量消費需求是世界級的。而互聯(lián)網帶來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同樣屬于此類。
因此,關于供給側改革,標準的提法是:“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換句話說,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雙側入手改革,才是結構性改革。
這一點,在今天同時發(fā)出的習近平主持黨外人士座談會中同樣有所體現:“明年經濟社會發(fā)展特別是結構性改革任務十分繁重”,這個結構性改革,就需要供給需求雙側同時發(fā)力。
換句話說,十八大以來就一直在提倡的“調結構、促改革”,中央把關鍵點選在了供給側。
方向
哲學家總是擅長解釋世界,但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說了這么多,究竟怎么做?
確實千頭萬緒。大量的過剩產能、房地產市場的庫存都需要消化;東北等地的經濟發(fā)展缺乏抓手,增長乏力;中小企業(yè)融資依然困難,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的現象頻發(fā),企業(yè)的發(fā)展成本高企;7000萬貧困人口等待甩掉帽子,社會民生各項服務提升空間也依然巨大。
最關鍵的點在于,在新常態(tài)下,無論是政府還是商界,都需要從過去三十多年的傳統(tǒng)發(fā)展思路中走出,清醒意識到一味地上項目、官商勾肩搭背地“利益共生”、或者是排浪式地追隨潮流而動,已經不可能適應這個時代,更遑論引領這個時代。
在這個邏輯上,“大眾創(chuàng)新、萬眾創(chuàng)業(yè)”才能被更通順地理解:激發(fā)社會的活力,讓資源有效地配給起來,讓市場主體去發(fā)現市場機會,而不是一味地政府主導經濟。政府真正需要做的,是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給出政策,讓生產要素往更加需要的地方去流動,正如習近平在一個多月以前、也是本次會議上提出的重點:化解過剩產能、給企業(yè)減負、消化房地產庫存、防范金融風險培育健康股票市場。
看上去,這些跟“供給”的關系并沒有那么直接——他沒有直接提到生產高端馬桶蓋、高端消費品等問題。但是其中的脈絡是相通的:化解過剩產能、房地產庫存,本身就是從導向上讓企業(yè)從過剩的行業(yè)退出,讓市場出清,留下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yè);給企業(yè)減負、培育健康金融市場,是在給企業(yè)提供保障;余下的潛臺詞,則是引導企業(yè)進入真正存在結構性矛盾、供給不足的行業(yè)。
換句話說,這就是真正的趨勢,也才是真正需要關注的方向和信號。